Bang_ 地处中原地区的南阳,古时称之为“宛城”,三国刘皇叔曾路过 “宛”、汉朝的画像石也表现出一种钟灵毓秀的风格,使他与周边相邻的陕、鲁区分开来。在吃食上,这个具有中原典型的地区,更多是面食为主。南阳偏南,却掺杂了一些地道的北方特征——比如节日,吃顿饺子就是一种踏踏实实地过法。这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吃饺子的做法令我们这一群小辈无比嘲笑。于是,中秋节赏月之前,先用饺子把肚子填饱再说。饺子也充斥了我家的餐桌回忆。 当然了,重头戏是月饼才对。小时候的城里有个月饼加工厂,生产一种馅料是由青红丝、花生、冰糖、果仁、甜芝麻等制作而成的月饼。我一直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五仁”,虽然不知道这些年五仁怎么就变成了众人嘲讽的对象,但是它真的很好吃,口感是复合型的,口腔里除了甜丝丝的空气,还有脆生生的咀嚼之后的快感。随着时代的进步,月饼的口味也多了起来,比如前几年已经尝过了广式月饼,苏式月饼,鲜肉月饼,欧式月饼…… 月饼很甜,甜甜的味觉调动人们甜甜的想法。我家妈妈会把很多个不同口味的月饼切开,摆在桌子上,这样大家都能尝到。但在切开月饼之前需要在做一件事,就是把月饼摆盘,连带一盘南阳特产的“博望梨”等各种时令水果,摆在我家院子里的小凳子上。头上是一层将要枯黄交错缠绕的葡萄藤,以及东边皎洁的明月。爸爸说,敬天地,然后我们才能吃。待我们敬完“月亮婆婆”,小凳子搬回去之后,再次站到葡萄藤下,我脑海里想的不仅仅是月饼了。那时我经常在想的问题是,嫦娥住在月亮里哪个地方呢? 在葡萄藤小站一会便会感到习习微风,温柔带着丝丝凉意,拂着我的面颊。想起来远在天边的朋友,以及那些见不到的人们,除了一句“千里共婵娟”作为最佳答案和最美期待,别无他法。此时此刻,爸爸就会叫我进屋看晚会。小时候看晚会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这两句,除了“千里共婵娟”,就是那句荡气回肠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了。每当主持人在念这两句诗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小家之情,还有海峡两岸,还有唱着七子之歌回归的香港澳门。 很庆幸从小接触古诗文,回忆起东坡的“兼怀子由”,顺口而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今长大了,再去默念这些诗句的时候,和彼时彼刻丝丝微风的凉意一样,总是被点缀了些许不完美。或许正是由于这些不完美,才是饱满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