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子住的地方不一定是家,和家人一起住的房子才称之为 家 。 小时候有父母就有家,长大了,有爱人的地方才是家,到老了孩子回家的时候才有家的氛围。我就是这样感性的人,所以我的家不断变换。 刚结婚的时候和老公两地分居。西安城中村一间小房子就是家,楼道里放着煤气罐做饭也正常。后来分到单位的一间房子,还是在楼道做饭,唯一差别是上班近了。 后来搬到了楼房,六楼,爬楼梯有些气喘吁吁。可是一下子从一间房搬到两室一厅的单元房,很是激动了一阵。房子装修好都没有来得及多晾晾,就搬家了。前两天老公还说,搬进那个房子时晾得时间短了,有毒物质污染想起来都后怕。可当时实在是抵挡不住窗明几净大房子的诱惑呀。新房子里有新家具和电器,那次搬家就找了两个蹬三轮车的,搬家的东西都在车上。 后来搬到了电梯房。房子比六楼的房子大多了,我和女儿却都不太乐意。那时候孩子上奥数班,上课地方就在原来住的小区里,要是不搬家多方便。搬家的时间和开始上奥数课差了三个月。搬就搬了,也不能再搬回来。这次搬家找的搬家公司,房子大了,要搬的东西多。 新家很舒适敞亮,小区也环境优美,但和我们关系不大。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出门送孩子上学,晚上孩子上完兴趣班已经很晚,小区里和我们密切相关的就是从小区到大门口那一段路。还经常在晚上九点多和孩子回家的路上看到小区里有人穿着睡衣悠闲地散步,直让我们羡慕别人生活的悠然。我们从他们身边匆匆走过,娃直奔回家写作业。 紧张的三年上学以及跑兴趣班的时间匆匆而过。娃上了初中为了离学校近,我们又搬家住学校附近的出租房,接着从电梯房回到爬楼梯时代。好在这个房子还有暖气。把床搬来,把娃的书桌搬来家就齐全了。 沙发可以没有,饭桌是什么东西?空调天热从苏宁电器买一台,热水器坏了,即使再有几天就高考还是有必要换台新的。就这么过了六年,在学校附近的出租房过了三年又三年。 高考结束第二天就搬回自己的大房子。原来在出租房里委委屈屈蜷缩箱子的物品都放回它妥当的位置。在沙发上大大伸个懒腰,一家人热热闹闹看电视,这都是久违了的享受。 然后,然后,我们还是习惯一人抱本书看来消磨时间。 家搬来搬去,就发现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东西就那么一点。看到有些租房广告写 拎包入住 ,看得多了,搬家回数多了,感到很对哦。 春夏秋冬一个人需要的衣服比想象中的少:那件打折的衣服买来压根没有想起来穿,变胖了以后原来瘦的衣服再没有机会穿,那双有些磨脚的鞋子每次出门都不会选择…… 锅碗瓢盆支起来就能够变出来一桌美食。原来买的菜谱搬回来就没有从箱子拿出来过,直接处理了,手机里什么样的菜谱找不着。 搬家就是整理的过程。不仅是整理自己的物品,也是收束自己的生活状态。有很多东西收起来就忘了,搬家的时候翻出来顺便就处置了。收起来的东西很多也是不再需要的,这个是我搬家过程中总结出的真理,屡试不爽。 还有些东西,舍不得不要,把上面的灰清理了,下次搬家翻出来再拿手里犹豫一下,再下次就说拜拜了,就这个套路。 断舍离,总有人讲这个,让他搬几回家,不断也得断,不舍也会舍,不离不可能。 家么,更在意的是附加给家的那些有意义的元素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