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
首页
杂志
中读课程
人文城市
行读
商城
周刊书店
文创市集
生活市集
登录/注册
搜索
搜索
总共为您找到
0
个内容
搜索历史
清空搜索记录
热门搜索
更新啦!快去看看吧~
写想法
收藏
分享
设置
夜间模式
字体
系统字体
思源宋体
方正楷体
方正仿宋
字号
小
标准
大
特大
巨大
王安忆:我们以谁的名义(1)
来源于
三联生活周刊
·
2016年第38期
《北京搬离北京》
文 · 朱伟
文学
小说
朱伟
王安忆
80年代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本文共计2699字,购买后阅读全文
¥388
¥
298
开通数字刊会员
如已开通,请
登录
相关作者
朱伟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相关文章486篇 >
所属杂志
第
期
总第
相关推荐
| 文化
纳博科夫有本书叫《文学讲稿》,我还是在80年代看的,那时还有一本福斯特写的《小说面面观》和一本《现当代小说99篇》,推荐99本书,了解现当代最重要的作品,每个作品有一个简单的介绍。我觉得我做的工作就是这样的...
热度 1880
评论 2
| 专栏
但他好在80年代初能与我们一样,追逐那些能时时让人耳目一新的西方现代小说,这是他能最先超脱现实主义按部就班慢节奏的叙述方式,远超他的同辈作家,而且反倒站在陈建功、韩少功、王安忆这些知青作家们之前,最先...
热度 78
| 专栏
《蓝旗》后,他给我一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歌词,从儿歌一直唱到80年代,篇名就叫《我的前半生》。1984年又写了一篇《给儿子》,带着他理想中的儿子回下乡插队时的枫桥,充满细节又充盈了情感。类似“长江总是湿漉漉...
热度 39
20世纪80年代,笔会与创作班培养了一拨拨儿的作家。那时,各地的作家协会、各刊物基本都通过办笔会,培养自己的作家。《中国青年》为“五四青年文学奖”征文在桂林办班,是1982年3月。我的同事陈端民的先生在卫生部...
热度 114
留言区
请先
登录
再提交想法
0/500
推荐阅读
扫码下载《三联生活周刊》
官方APP
扫码关注《三联生活周刊》
官方微信公众号
00:00 / 00:00
文稿
倍速
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