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追忆文学的似水年华   >
-
朱伟:我与八十年代(20) 许多伤痕,只需一换环境,就将轻易地被我们所遗忘。 2013-12-05 09:40:0135
-
朱伟:我与八十年代(19) 史铁生的家,是一个极其狭小的空间。在那样的空间里,冥想和推理是他超脱命运不公的唯一支柱,也是他发挥创作才华的世界。 2013-12-04 14:42:3231
-
朱伟:我与八十年代(18) 那时,文革中遭迫害的国家领导人子女、家族撰写的控诉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文字,形成最强烈的对文革控诉。在我看,这才是“伤痕文学”真正形成高潮的引子。 2013-12-02 09:40:000
-
朱伟:我与八十年代(17) 八十年代文学的真正开端是诗,诗人们最早感知到了西方现代表达方式的魅力而成就了第一代作品,使诗最早脱离了为革命、概念服务,相比而言,小说家们要远落后于这些诗人。 2013-11-29 16:09:007
-
朱伟:我与八十年代(16) 那真是一种将自己撕裂的记录,在那个年代,写出这样的诗的人,他只能精神分裂。 2013-11-28 09:40:0031
-
朱伟:我与八十年代(15) 从1977年开始涌动的为天安门事件正名于是在此时达到高潮,当时反应这个事件最有名的小说,就是1978年12月号《人民文学》上发表的冯宗璞的《弦上的梦》与李陀的《愿你听到这支歌》了。 2013-11-27 17:06:000
-
朱伟:我与八十年代(14) 天安门事件平反,背后是一场深刻的政治较量。天安门事件中一些标志性人,其实早就转变身份了。 2013-11-26 10:41:0030
-
朱伟:我与八十年代(13) 咖啡馆的灯光由此熄灭,爱密利亚的房子倾斜着,也要倒塌了。我一直在想,要不是心灵中包容了太多阴冷的痛苦,怎能如此娓娓道来这样彻骨的冷酷呢? 2013-11-13 09:40:001
-
朱伟:我与八十年代(12) 上海的《外国文艺》是1978年7月创刊的,它的前身是《摘译》。《摘译》曾是文革后期我们的精神食粮,现在回顾,它的封面设计其实很素雅,常常是只用简单装饰的浅底色突出简洁的刊名。薄薄的一本,多是社会科学译介,少摘要推介外国文艺作品,这在当时已经很珍贵了。 2013-11-12 09:30:015
-
朱伟:我与八十年代(11) 在我记忆中,西方当代文学给我们打开窗口的第一个作家是茨威格。当时《世界文学》介绍茨威格,也是小心翼翼的:专门冠以了他反法西斯主义的立场,但强调他“始终没有跨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牢笼”,而其中体现的“人道主义”是肯定要批判的。 2013-11-06 18:55: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