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节气 > 封面 >
-
波光灯影中的孝与仁 当初比除夕还要热闹的中元节,如今已经难寻。可对生的热爱、推己及人的同情心,和蔓延到想象世界的情感,或许以同时另一种形式蜿蜒向前。也许,对于一千五百年以来在中元节欢笑的人们,济困扶危之乐不知不觉早超越了对鬼神的畏惧、对仪式的执着。 2012-10-31 10:36:003
-
"七月半"的追溯 时过境迁,七月十五在中国节日体系中已处于边缘,在近现代历史上处境尴尬,被视为旧文化的一部分而大受压制,许多人对其节俗活动已是语焉不详,仅留下一个神秘背影。然而,关于七月十五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感情,千百年来已经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甚或进入成为每一个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2012-10-31 10:26:000
-
重阳九事 重阳,两个最大的数相遇,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称“重阳”。重阳登高,最早是为祭天求寿,后来才加上祛灾内容。有三大习俗:佩茱萸,食重阳糕,喝菊花酒。糕为羔字演变,为祭天;茱萸能避邪;喝菊花酒则是文人为登高享宴后添,它源于屈原的悲冉冉之将老,思“餐菊之落英”,给辅体延年一种境界。 2012-10-25 14:59:000
-
秋之飨宴 茶汤一入口铺落出来的明亮栀子花香撞击在上颚,而温热茶汤的微微收敛感,不由心下轻叹一声,是秋天了。茶逐渐打开释放,渐至于只剩茶的余韵。而这余韵却很劲道,若有如无隐在水中像卸掉扇面的扇骨历历分明。 2012-10-25 14:28:001
-
器之用 韵为美 玩香的美妙,也在于香品器。古人对雅趣的追求是多方的,眼耳鼻舌身意,窍窍都要酣畅。香的味道滋养了嗅觉,香品器便是视觉的飨宴。在焚香的过程中,香炉、香盛、香盘、香匙、香箸、香几等,都各展其精妙。 2012-10-24 11:24:000
-
香篆二三事 古人爱香,亦善假之,一边焚香一边计时就是精巧的发明。将香粉用模子压印成固定的字形或花样,使其循序燃尽,此法即称香篆,也作香印。 2012-10-22 16:11:002
-
焚香度日尽从容 为何香会被赋予这样神妙的意义?这大概和香的特质有关,当香材点燃,香味或幽或明,给人的神经以不同寻常的刺激,让人心思舒畅。推己及人,由人所喜的香味也必然为神所乐。而烟迹随风扶摇,在先人看来,更是真的已经直达天宫。 2012-10-22 16: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