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封面故事 > 正文
古老的汉中之音:汉调桄桄(2)
2014-07-18 09:56 作者:葛维樱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4年第29期
更老的端公戏
半世纪前就被苏育民预感要消亡的剧种,却在汉中这个本地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域存活下来。陕南的地方戏曲之古老,首推汉中戏剧活化石——端公戏。其最大的视觉特点,是演员都戴面具演出,带有巫术的色彩。根据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商代的城固县已经开始上演面具式的歌舞表演,此后《华阳国志》、李白再到陆游,无不记载过汉中的音乐戏剧,只不过具体形式上,还是“宝钗艳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兼具文场和武场音乐风格的记录而已。
张昌文给我的介绍中特别提到了端公戏。但他认为把端公戏和桄桄比作“母子关系”并不恰当,“一个是神秘以治病辟邪为目的的小型表演,一个是教化四方起宣传作用的真正讲故事的古老戏曲”。
首演新剧《韩信拜将》的汉调演员们
为了探究古老戏种的关系,我们赶往宁强县。程文徽至今还有羌族人的样貌和血脉,他一换上自己家最朴素的羌人衣衫,其他文化局的同事便递上来一把装饰用的长猎枪以助气势。“我不带这个。”他立刻拒绝了,反而特别神秘地拿出自己的贴身小牛皮腰包给我看,在这个牛角样式小包的两个尖角部位,藏着两团黑色毛发。“这是女人的头发,一直放在这,因为这个是阴性的,腰包装子弹,是阳性,想保命,火气不能太重。”
“每种面具对佩戴者的身份地位都有要求,不能僭越。”他很严肃地说。程文徽是最后一代学习端公戏的人,他从小被送去学戏,从最基础的打锣鼓点开始,直到进了一个小戏班。陕南羌族的端公戏,始终只限于三四人以内的特别固定的一个组合,其中有一个师傅带着类似祖师爷传的口诀之类的秘密帖子,只能传给一个徒弟,而其他一两人则是辅助者。“我12岁就去学端公戏,纯粹为了吃碗饭。”早年间他自己通过民办教师的身份上学,又成了县里的文化单位干部,但是对于端公戏和羌人习俗还是不自觉地流露出骄傲的口吻。
端公戏现在没有任何商业演出。但是过年时节,老端公们还是被羌族人请回家里,好吃好薪水,像对医生甚至神明一样看待。戏里面呼风唤雨的手势很多,比如很奇怪的步伐,叫“禹步”,就和大禹治水的传说有关系。程文徽教我用手掌互相交握再翻转,配上几个完全听不懂的口诀,就是“五雷诀”。但他也不再透露更多细节,念念叨叨地说:“这都是每个门派里秘传的,发誓了不能乱说,不能背叛师门。”
戏里有几样精彩的绝技,一项是口里含烧红的火钳子,用牙咬住,另一项是将烧红的铁链子短暂地搭在身上。至于上刀山、油锅捞钱、过火海之类的技艺,在端公戏里则是叫人信服的关键手法。端公戏大多是为了给病人辟邪,所以在医保普及、医疗条件变好后,演出也越来越少。老端公们居住在交通不通道路不畅的深山之间,平时没有什么机会到城市里来。
程文徽说,这地方登记为羌族的人已经不多了。“我们叫羌家人,‘族’是汉族人的叫法。”宁强早先叫“宁羌”,羌人生生世世在这里繁衍,但是到了解放后登记户籍的时候,地方政府都登记成了汉族。宁强在2008年地震后的县城新建后,在最漂亮的山头上建了羌族文化博物馆。虽然都在汉中,但是要寻觅真正有活力有传承的古戏曲,还是得回到南郑。
阅读更多更全周刊内容请微信扫描二维码下载三联中读App,注册就有红包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