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封面故事 > 正文
北京的城中“骑士”(3)
2013-12-27 12:13 作者:陈晓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3年第52期
寒冬中的骑行
骑行和时代
不同的人会因为不同的原因选择骑车出行。虽然个体原因各有千秋,但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能折射出时代特征。
潘德明是中国长途骑行的鼻祖,被圈内尊为“环球骑行第一人”。1930年夏天,上海有几个年轻人组织了一个“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立志要以徒步走向亚洲。他们在《申报》上发表宣言称:“在历史上背负了五千余年的文明和创造的中华民族,不幸到了近世,萎靡和颓废,成了青年们普遍的精神病态。我们觉得时代的精灵,已在向我们欢呼,我们毫不客气地把这个伟大的重担肩负起来。我们决定以坚忍不拔的勇敢精神,从上海出发,逐步实践我们的目的。在每一步伐中,我们要显示中华民族历史的光荣,在每一个步伐中,给社会以极深刻的印象,一直到我们预定的途程的最终点。”当时,21岁的潘德明正远在南京经营一家西餐馆,名字叫“快活岭”,在今天的四牌楼东南大学一带。潘德明无意中读到了这篇宣言。从小喜欢体育活动的他,立刻被吸引住了,他放弃了南京的餐馆生意,追随“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一路南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步行团出国境到达越南清化时,8名团员只剩下了潘德明一人。但潘德明没有退缩,而是决定将此行超越亚洲,走向世界。1931年元旦,他在越南西贡买了一辆英制“兰翎牌”自行车,开始了为期7年的环球骑游旅行。
若干年后,当刘文也在这段历史的激励下开始自己的跨国骑行,并将这段经历写成《单车上路》,被称为是中国版的《不去会死》——一位生于60年代末的日本青年石田裕辅完成环球骑行后写成的单车骑行录。但对比这两本书,会发现即使都是不满于现实安定的生活,以相同的方式踏上旅程,两个国家的青年看到的世界却大有不同。石田裕辅出发的初衷是“既然降生到这世上,就要好好看看它,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第一”。因此他的书里,有很多只有通过骑行才能看到的美景的详细描述。而刘文的骑行则包含更复杂的内涵,是对草根个体出路狭窄,缺乏选择的一种反抗,他希望能完全摆脱原有的社会关系的桎梏,而获得全新的自由。他将自己的骑行经历写成了《单车上路》这本书。“我的书里有一个核心的概念,对世界真实的认知,你才能拥有自我力量,而不是想象。”刘文对本刊记者说。严格地说,他的骑行记录不是游记,而是一个中国青年在严酷现实中的抗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