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封面故事 > 正文
武昌首义那一枪(2)
2011-10-10 11:16 作者:吴琪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1年第40期
1911年汉口,清军水师巡洋舰为镇压起义新军开炮导致大火。图为俄国领事馆后面的一座仓库中弹着火
起义路线
起义计划事先败露、“第一枪”在仓促当中打响,不仅全国性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远在现场之外,地方革命团体共进会、文学社的首脑也或避(如刘公),或伤(如孙武),或亡(如刘复基),或在逃(如蒋翊武),事变由名不见经传的下层人物临场随机启动,使得武昌首义看似极为突然。但是如果细究起义当夜的路线图以及严明的战斗纪律,局外人反而会为湖北革命党人在起事前所做的细致工作感到意外。
从起义的地理格局看,工程第八营驻扎在武昌城内东侧紫阳桥附近的分水岭,东与驻扎右旗的二十九标、三十标相对,中隔陆军测绘学堂。张之洞精心设计的,也是规模最大的书院——两湖书院,在武昌城内都司湖(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音乐学院),环置斋舍200间,调取湖北、湖南诸生入院肄业,紧邻清政府在湖北最高首脑机关督署。这一带既是清政府的机关集中地,也是张之洞大力兴办新军、学堂的核心区域。
而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发展的力量,早已大大超过清廷的预计。据学者研究,1911年10月10日当天湖北新军的状况是:驻扎武昌城内及城郊的各兵种标营及各军校学生共约7000名,参加首义者约4000人;站在起义对立面的,约2000人。此外,驻扎武昌城内及城郊约有1500名警察和1000名巡防队,多站在清方一边。
据推算,10月10日夜至10月11日晨,革命军与清军对战,双方各拥兵力四五千人,但党人切断电话线路,湖广总督瑞澂、第八镇统制张彪等无法对部队调动指挥。当党人掌握的炮队从蛇山和楚望台、中和门、保安门向督署开炮后,瑞澂便断定大势已去,决计逃走。
虽然工程第八营的起事有临时起变之意,但是从事后一份记述革命士兵与清军长官直言起义设想的材料来看,起事者对于进攻路线已成竹在胸——
直属第八镇的1911年9月,新军党人各标营代表聚会武昌蛇山抱冰堂,确定各标及直属营党人代表名单。名为周定原的工八营左队司书生,共进会员,曾于首义前夕某日,与左队队官吴兆麟商讨机要,相互议及:
大凡攻入之国,必先攻其首都。今之督署,非首都欤?将用坑道法轰击之,其在署旁纵火以进取之,当先占领楚望台子弹库,以城内之步兵守城,阻遏巡防队之窜入,以城内二十九标汉兵,牵制三十标骑兵,大事可成。
具体到历史现实,工八营打响第一枪后,熊秉坤率领四五十人,跑步奔向楚望台军械库。在过右旗营房西营门时,熊依原计划放了3枪,召唤驻扎右旗的各标营起事。紧接着工八营参与发难的共约300人,成为占领楚望台军械库的主力。
军械所内的仓库里既有汉阳兵工厂20多年所制造的未销售出去的枪炮子弹,又有历年来所购买的外国枪支弹药。至10月10日的最后一次举义前的督练公所统计,库内已存德国、日本及汉阳造枪械5.9万支,另存有124门大炮及大量弹药,为当时国内最大军火库之一,而且正是工八营派队驻守楚望台军械库。如今出工八营旧址,沿着“首义路”往南仅800米即可到“起义门”城楼,楚望台和军械库旧址在城楼边200米的高处。
20世纪初,武昌还有完整的城墙,墙壁坚固,高3丈有余,方圆数十里,有10座城门,城外壕沟深二三米。城内蛇山横断东西,城楼上设有炮台,街巷纵横,易守难攻。如今10座城门仅剩与辛亥革命相关的“中和门”,早已改名“起义门”。
事实上,10月10日晚,武昌城外塘角第二十一混成协辎重队在当晚19时多发难。而城内工八营在晚20时左右的“第一枪”影响重大,又率先抢占楚望台军械库,两者均被视为武昌起义的发难单位。工八营抢占楚望台,引起各标奋勇起事。城内距离相当近的二十九标、测绘学堂、三十标、四十一标、陆军第三中学等纷纷响应,城外的炮八标、三十二标、马八标也参与起事。
先后前来楚望台集结的各标营起义士兵共约3000人,熊秉坤只是一个相当于班长的正目棚头,自知难以服众,紧急之际,起义者汪长林找到了左队队官吴兆麟,推举他为革命军临时总指挥,熊退居副职。决定以楚望台为起义军临时大本营,有组织地发起进击督署的攻势。
据当时报纸报道,10月初湖广总督督署可谓重兵云集,总督瑞澂深知新军不可靠,但又不得不用以护卫。10月10日晚革命军发起第一轮进攻,但因为秋风夜雨,兵力不足,无功而返。第二轮开始放火助攻,逼走了坚守的第八镇统制张彪。第三轮进攻中,“乾记衣庄”的店主为了助革命军放火,拿来煤油。一时间士兵纵火,火势冲天,能照清几里之外的督署前门高杆。于是蛇山炮队,连声命中,瑞澂出逃,龟缩到楚豫舰上。
接下来起义军的目标是位于今天武昌司门口的藩署。藩署为武昌“四大衙门”之一,是湖北布政使衙门和藩库所在地,湖北全省现金均汇于此。藩库装满银锭、银元、台票,但是起义士兵不私掠分文。很快官钱局、铜币局、邮电局及各个城门、学校等重要处所,都由起义军占领。到了11日正午,武昌全城光复,当天上午黄鹤楼上就飘飞起起义军军旗——十八星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