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 房产 > 正文
超值的房子(5)
2011-09-20 14:49 作者:李伟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一般情况下,“配套”作为公共服务而存在,但服务与服务之间注定存在巨大的落差。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乡镇医院与三甲医院、乡村集市与沃尔玛、游泳池与带教练的游泳馆……而人们最直观的生活质量又总是与社会服务水平挂钩。
在这个意义上,房子的溢价是对社会服务资源的估值。开发商需要导入外部社会的资源来提高估值,给予生活的解决方案:好的学校、方便的商业、集各种口味的餐饮街等。
按照人口专家的说法,人生进入壮年后生活的两个主旋律是教育孩子和照顾老人。直接发生联系的资源就是教育和医疗,而这两项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核心的社会资源旁边拥有住房成了吸引力极强的一件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住房价值体系中社会服务的权重不断增加。
现代社会的工作与生活特性,已经决定了不太可能重新出现“四世同堂”的现象。“3+2”模式,即年轻的三口之家与老两口分别居住的组合模式更为常见。房子对于亲情需求的满足也不得不从现实出发,寻求更为可行的居住模式。这也决定了作为“甲方”的开发商,更多地去寻求具备综合的社会资源的土地。
按地区入学,本意是为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通过各学校的生源平均化,达至教育质量的平均化。但教育资源分配失衡难以一夕间通过政策调整得到转变。尤其在城市化加速、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占有紧缺资源成了一种本能的选择。
占有核心的教育资源的住宅被冠上“学区房”这一通俗的名称,每一个学区房的背后都有若干个“孟母三迁”的现代版本。自有商品房自由交易以来,配套教育资源就一直被纳入人们置业的考量因素当中,近几年更是近乎偏执地追捧。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医疗、体育等各类社会服务性资源。中国的老龄化社会正在形成,医疗资源的分配和教育一样,最优质的资源在大城市、在核心区高度集中。
一个流行的看法是,诸如学校、医院、公园、高档次的住房等均衡良好的重要指标将有助于创立一个良好的街区甚至是社会环境。但是,好的学校并不等于获得知识,好的医院也不意味着健康的身体。消费社会习惯于夸大外部因素,但起决定作用的,仍旧是人的态度。即我们如何去利用这些社会资源?
“好的房子就其本身来说只是房子而已,当我们试图说明好的房子能够创造良好的社会或家庭这样的奇迹时,这其实只是虚张声势。”美国著名神学家莱因霍尔德·尼布尔把这种消费时代的状况称为:“通过砖块拯救教义。”
好社区的生命力
保安、保洁和维修,很长时间以来是物业公司的三大职责。然而现在物业公司要干的更多,它不仅要承担社区的整体服务,更要推动社区的文化建设。
由物业经常性地组织社区内放映露天电影、社区象棋比赛、亲子游乐等各项活动,活动多了邻里关系拉近了,再到以后在社区内某个场所,早晨老人带着小孩聚集在一起,小孩玩耍,老人聊天,傍晚时分散步的居民会自然地聚集在某个场所说些家长里短。一个社区是否令人眷恋,不仅在于建筑和园林,更在于社区的内部丰富关系,在这个嘈杂的物质时代尤为重要。在很多品牌开发商内部,物业公司是不要求承担利润的部门,唯一要做的就是把活干好。
阅读更多更全周刊内容请微信扫描二维码下载三联中读App,注册就有红包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