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封面故事 > 正文
谁来制约化工业?
2011-08-26 14:44 作者:李伟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1年第35期
记者/魏一平
2010年9月17日,浙江金华市区秋滨街道一废弃厂区内发生废酸泄漏事件,泄漏强酸约8吨,刺鼻的气味在周边弥漫
化学的威胁
在沈晓宁的行李箱里,塞满了各种型号的取样瓶、防化服、胶鞋和口罩。日常的衣物只占了其中一个小小的角落,而且都是特别旧的衣服。因为她要去的地方,总是很脏、很臭,让她感到特别恶心。
拖着这样一个行李箱,这个文静的女孩儿经常被安检拦下来。传送带后面的监控器,对于箱子中紫色、黑色的小水瓶感到好奇。“幸亏,他们从没让我喝一口证明一下。要知道,那可是从排污口新鲜出炉的样品啊,闻一下头晕目眩,喝一口还不要了我的小命。”沈晓宁告诉本刊记者。她是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做污染调查的过程中,经常要去排污口采集样品。
通常,清晨四五点钟,沈晓宁和她的同事们就要开始工作了。在依稀可辨的晨光中,他们沿着江边往排污口的方向走。空气从清新,逐渐变得让人无法呼吸,随着刺激、酸臭的味道越发强烈,排污口就呈现在他们的眼前。
白天的取样还是相对顺利的。但是为了拿到污染的证据,还需要在不同时间段对污水排放进行“侦查”,从而找到异常情况。有点像警察经常干的工作——蹲点,从清晨到深夜,整整一天都需要不停地在排污口周围巡逻。“难熬的是,在这样气味刺鼻的地方,守候一天可不是好玩的。”沈晓宁说。
晚上的工作更加重要。因为很多污染企业为了躲避检查,都是在深夜偷偷将没有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往往这时候,排污口的水量异常大,颜色很深,水面上全是白色的泡沫,延伸至江中间。“我不禁在想,他们究竟在排放什么东西!这次取20多瓶水样大约花了白天两倍的时间。将样品运回去后,每个人都精疲力竭了。”沈晓宁说。
得到样品,只是污染调查的第一步,然后他们会将样品送到实验室化验,分析其中的有害成分与浓度,最后出具报告。其中很多化验工作是在国外完成的。
近几年来,绿色和平组织在中国展开了一系列环保调查。包括2010年“7·16”大连油罐爆炸与石油泄漏事故、珠江流域污染状况、电子行业与纺织业排放调查。他们认为,工业化产生的化学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环境恶化的最重要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