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封面故事 > 正文
行走在“革命”后的埃及(11)
2011-07-15 11:09 作者:袁越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1年第29期
这条峡谷又长又弯,每拐一个弯都会让人增添一分期盼的心情。当我终于拐完最后一个弯时,一座高达43米、宽30米的石门突然出现在眼前,这就是佩特拉古城最有名的建筑——金库(Treasury)。这是一座在一整面石壁上凿刻的城门,其建筑风格混合了古罗马的宏伟、古埃及的神秘和古希腊的典雅,还有不少纳巴特人特有的装饰物,绝对让人过目不忘。城门的正上方有个棺材样的东西,传说那里面藏着埃及法老的宝贝,如今棺材上仍然可以看见很多枪眼,都是盗宝人打出来的。
这座石门为什么会有如此混搭的风格呢?这就要从纳巴特人的职业说起。纳巴特人虽然也种田,但骨子里都是商人。商人在那个时代最为见多识广,纳巴特人又非常善于学习,便把周边各国文化中好的方面学了过来。事实上,古城中保留下来的大量古墓和寺庙无论是建造方式还是雕刻技法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为纳巴特人曾经被罗马军队击败过,古城内甚至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罗马圆形剧场,高处的座位显然是后来添加的,为此不得不把已经建好的石棺移到别处。从这个细节即可说明,当时古城内的文化活动非常活跃。
但是,像这种完全建立在贸易基础上的古代文明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其命运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上。由于海上运输路径的开通,商队的路线发生了改变,不再从佩特拉经过了,于是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城便一落千丈,最终被纳巴特人遗弃,直到1812年才被一名瑞典探险家重新发现,西方人这才第一次知道了纳巴特人的这段历史。
5月27日,开罗街头喝咖啡抽水烟的男人们在谈论时局
与此相反,与佩特拉相邻的农业大国埃及,却因为那条亘古不变的尼罗河而一直繁荣到了今天。但是,在以高科技为武器的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古老的农业文明终于走到了一条十字路口。埃及革命把选择的权利交还给了人民,埃及的未来取决于埃及人到底选择走哪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