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艺术 > 正文
可以戏剧,可以诗意,也可以……(4)
2011-07-12 14:51 作者:曾焱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1年第28期
单纯
对于新媒体艺术展,观众作为群体来讲是开放的,但他们感受到的首先还是好玩和互动,并没有意识到或者不一定在乎作品中是否有更深刻的东西存在。
奥利维尔·瑞兹(OlivierRatsi)《非建筑》和《亚空间·安娜》(摄影及动态影像装置,音效创作:托马斯·凡奎〔ThomasVaquié〕),2010年。
刘毅带领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30名学生完成的特别项目作品《通》,在视觉上具有这种好玩的强烈吸引力,是现场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刘毅设置主题后,让30个学生在黑板上各自写下自己想到的物件,再从这个物件出发去做一套可以穿戴的装置,要求是前一个人必须能用某种方式和后一个人连接在一起。去年看到这个作品,我立刻觉得,媒体艺术还是可以做到有诗意的表达。创作者使用的都是日常媒介,如:电话线,接电话,线团,风筝,拉链,浇花,吸管,雨伞,水泵……观者从中感受到一种机械时代的浪漫。”颜晓东介绍。
《通》,刘毅+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生(单频录像、幻灯,音乐《沙丘》,Tape,瑞典),2010年。
张辽源的有声灯光装置(LED落地灯、计算机、单片机、音响)在展览空间只有一盏落地灯位于中央,时明时暗不停变化着,观众可以辨别出背景声来自于一部电影,但影片的画面在现场是缺失的,视觉上唯一可感受到的光影变幻来自那盏灯——落地灯的光源由红、绿、蓝三盏LED灯组成,其亮度变化恰恰对应于影片原始数字文件中某个具体像素点RGB参数的实时变动。这件作品的接受度取决于观众对技术的理解力。对信息读取机制有了解的观众,才会对作品不符合常规的解构和再构成发生兴趣,如说明中提示:“作品从数字影像的媒介构成单元中抽取局部信息,简单地转换形式以后将这一局部信息的表达做了放大,并且与本身完整的声音信息再度构成一个新的呈现状态,一种多媒介信息内部的不对称性……但的确产生了新的感官、认知经验以及作品可能的表达维度。”